——十六大以来理论建设综述 文/新华社记者李斌 吴晶晶 陈菲 “这些年理论创新不少。”15日上午,北京西单图书大厦,机关干部刘喆正在翻书,“我想买两本,学习学习,开开脑筋。”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不仅推动全党兴起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而且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证。 党的理论建设与改革和建设的实践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伴随着这一系列战略思想的深入人心和贯彻落实,中国,这条社会主义航船正逐步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又快又好地航行在既定航线上。 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 一个政党要保持先进性,一刻也不能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不断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的基本经验之一。 8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理论付诸实践,才能结出硕果。十六大以后,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下,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干部到普通党员,从东部到西部,从北方到南方,兴起了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的热潮和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并不断向深度、广度发展: ——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通知,组织学习十六大精神宣讲团赴各地开展宣讲活动,举办了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研讨班。 ——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印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中央召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就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动员,提出要求。中央又连续举办10期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共有1500人参加了学习培训。 ——组织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宣讲团,分赴各地进行宣讲,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 ——组织编写了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经济、教育、科技、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专题学习纲要,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辅助材料。 ——组织督察组检查各地区各部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情况,防止走过场,推动学习贯彻活动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近年在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是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主要内容,层层推进,逐步深化。 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主要成员带头学、带头讲,理论学习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任务展开,各级党校对在职领导干部进行大规模脱产培训……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各地各部门把理论武装工作放在思想建设的首位,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各级教育部门和高校还积极推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不断深入。 大规模的学习教育活动,普遍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强有力地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这是第一次正式提出科学发展观。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多次就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理论基础、实践来源、深刻内涵、基本要求进行了系统阐述。他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他还强调,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什么叫发展?怎样发展?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一步一步在深化。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宣部理论局局长路建平说,“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和发展目的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既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必将对实践起到巨大的指导作用。”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从上到下,全国兴起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热潮。 中央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专题研讨班,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各级党委按照中央要求,大力加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工作,积极推动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省、区、市宣讲团奔赴各地进行宣讲,全国的理论学习风气更加浓厚,学习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学习贯彻不断向纵深发展。 按照中央部署,中央有关部门召开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座谈会。社科理论界召开了一系列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理论研讨会。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组织100多名记者深入全国430多个县、市进行采访,推出了“东部新跨越”、“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系列专题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各地各部门围绕主题、把握灵魂、抓住精髓、狠抓落实,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在开拓创新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力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上来。 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的形势更加复杂。这些,都对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中共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为此专门召开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 工程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研究重点,以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建设充分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队伍。 “新发展,新变化,要求我们紧密结合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提高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说,“实施这一工程,是在关键时刻采取的关键措施,抓住了思想理论建设的关键环节。” 作为一项战略决策和重要举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两年来,取得实质性进展。各课题组深入研究,先后召开200多次研讨会,推出了一批有价值、有分量的研究成果,报送60多份研究报告,在主要媒体上发表100多篇重要理论文章。 构建全面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也是工程的目标之一。在教材建设上,“工程”明确提出用10年时间组织编写150多种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第一批9本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本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材提纲的编写工作,目前进展顺利。 在队伍建设方面,加大对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的培训力度,深入开展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着力培养优秀中青年理论人才,队伍素质有了新的提高。 “对于党的理论工作者来说,理论工程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课堂,是党性锻炼的熔炉,是凝聚人心的纽带,是激励创新的动力,是我们报效国家、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和难得机遇。”中央编译局局长韦建桦的话,反映了广大理论工作者的心声。 两年多来,400多位专家学者分赴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革命纪念地,深入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进行一系列国情调研。 两年多来,直接参与这一工程的专家学者达到500多人,间接参与的有5000多人。 许多专家学者反映,工程创新了理论研究工作的机制,整合配置了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团结凝聚了社会科学理论界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探索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方式,形成了以项目为纽带、以课题负责人为龙头、以主管单位为依托、以参与单位相配合的工作体制,其创新意义十分深远。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党的思想理论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推动理论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理论只有被群众掌握,才能转化为更大的力量。 复杂艰深的理论问题,如何变得通俗易懂?近年来,围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创新成果,中宣部等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写了《干部群众关心的25个理论问题》《理论热点18题》《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三本通俗理论读物,充分运用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深入浅出地分析和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干部群众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前两本书累计发行近200万册,《2005:理论热点面对面》一周之内发行30万册,在北京王府井书店以及全国各大城市新华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目前已经发行近百万册。 “讲成绩,有理有据,真实可信,令人神清气爽;讲问题,实实在在,不遮遮掩掩,催人清醒奋进。”不少读者这样反映。 座谈会、论坛、研讨会、读书会、知识竞赛……各地广泛运用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宣传和普及工作。 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积极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理论成果走近干部群众。人民网的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访谈,定期邀请著名专家学者走进直播间,直接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做客中央台”系列访谈节目,请专家学者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全国还推出一批宣传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文献电视专题片。“三个代表”在基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系列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活动的开展,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实践案例,拉近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普通百姓的距离,使人们深切感受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和可喜成果。 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使理论走出了高楼深院,走进寻常百姓之中。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成为越来越多地方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把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实践发展的强大动力 理论的来源在实践,理论的生命在指导实践。 十六大以来,随着学习贯彻的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科学发展观越来越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共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巩固。 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党员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求真务实,紧紧抓住“贯穿”、“结合”、“转化”三个环节,推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从转变发展观念到完善发展思路,从创新发展模式到提高发展质量,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正在贯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学习贯彻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正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结合,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结合,同推动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结合,逐步转化为促进发展的科学思路,转化为正确的方针政策,转化为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经济运行上,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区域发展上,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构建符合各地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各有侧重又紧密联系的区域发展战略。 ——城乡发展上,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 ——能源资源方面,强调立足国内,显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鼓励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和风气,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 ——科技发展上,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 …… 减免农业税,使亿万中国农民告别“皇粮国税”;“两免一补”,使3000万名中西部儿童接受到了真正的义务教育……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调整发展思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放眼祖国各地,认识在统一,合力在形成,亿万人民建设自己美好生活的奋斗激情和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不久前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篇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出了一条详细的中国发展“路线图”。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5年,在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天将更蓝,水将更清,人民生活将更加安定富裕,中国人民一定会描绘出一幅更加壮美的蓝图。 历史一再证明,一个不断追求真理、善于与时俱进、勇于理论创新的党,必定是一个永葆先进的党,一个大有作为的党。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的照耀下,中国共产党必将带领全国人民谱写出更加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新华社北京4月16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