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教育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讨会发言摘登

发布日期:2006-04-21    浏览次数:

教育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研讨会发言摘登










来源:新华网

编者按:3月26日,教育部社会主义荣辱观研究课题组和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响应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的号召,充分发挥高校系统人才资源和理论研究的优势,联合举办研讨会,召集国内相关专业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论与实践,以及高校如何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现将部分学者的发言摘登如下。







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与科学发展观

北京大学 赵存生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优良素质和风气的形成提出的要求和标准,它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就是以人民为本,把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揭示了党的核心价值取向,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发展的目的、意义,发展的主体、动力,发展的结果和检验发展的标准等等。也就是说,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那么,实现科学发展对发展的主体亦即人民自身有没有什么要求呢?当然有,这就是要求发展的主体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明是非,辨真假,分善恶,知美丑,以尊荣恶耻、近荣远耻为价值导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自觉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由这种素质外化而成的言行风貌。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要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立德立人,实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并且通过个体的道德建设和发展,积极影响、促进群体的道德建设和发展;第二是从普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增进整个社会优良风尚的角度来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扶正祛邪,奖优罚劣,尊荣抑耻,以形成同树立合落实科学发展规律相适应的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尚。在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时,要重点抓好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另一部分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这是因为,前者集中了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并且处在掌权执政的地位,因而成为人民群众关注和仿效的对象,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对于全体人民和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状况,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后者则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未来,人民对其寄予了殷切的希望。总之,只要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而人民这个发展的主体,其思想道德素质又是在不断提高着的,这样的发展就大有希望。

研究思想道德教育规律,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刘书林

在历史上,每一个阶级和社会集团、每一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荣辱观。胡锦涛同志最近提出的“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针对新时期社会风尚和道德建设的实际,总结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求,适时提出的一个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论断。它廓清了20多年来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失范”现象,立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特殊情况,抓住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提出了鲜明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导向,提供了道德评价和人生评价的标准,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观念和情感,受到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因此,思想教育者的基本任务就是在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导下,重视情感的力量,并且不断地把人们的情感层面的社会意识,提升到理性的思想观念的层面,以取得恒久支配道德行为的力量。所以,既要重视贴近人们情感的教育,又要重视思想理论的教育,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也是这样,也有一个从情感到观念的提升过程。荣辱感,也就是对社会评价中的褒奖、赞誉与否定、谴责的正确的感受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于荣辱内涵、荣辱标准、荣辱关系的比较稳定的思想观念。荣辱观也是通过社会舆论、传播媒介、社会风俗等途径进行评价的。从荣辱观角度进行的评价具有许多自身的特点。第一,它立足于知耻心和道德良心,具有较强的内省和制约力量;第二,在荣辱两极的对立中,促进人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作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评价标准具有历史公断性。由于荣辱观具有这样的评价特点,它对人们的道德行为的约束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产生“吾日三省吾身”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力量。

论“八荣八耻”的思想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张澍军

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罪恶的深渊;一个社会,如果荣耻倒置,就会陷入一片混乱;一个人,如果荣耻倒置,就会导致颓废、堕落直至自我毁灭。因此,正确的或者进步的荣辱观,向来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或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人们的基本行为规范之一,是善良人们精神追求的重要体现。

“八荣八耻”旗帜鲜明地肯定了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基础的是非观念,反对各种颓废、消极、落后的观念和行为,这就要求,必须克服相对主义的“公理婆理”式的真理观念,澄明认知理论上的思想混乱。胡锦涛同志指出的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等等,这些社会生活观念的是非,是泾渭分明的,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但为什么在许多情况下却荣辱倒置呢?原因很多,其中也包括对某些理论的曲解,对某些理论的误解以及某些理论的过渡膨胀。比如,对真理相对性的曲解。真理的相对性是指认识的真理性的有条件性,但它并不否认关于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的客观性。而有些相关思想认识则过渡夸大这种相对性,甚至与“双赢”、“多赢”相比附,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式的相对主义。这就易于为模糊荣耻界限制造“口实”或根据。又如,对于生活方式多样性的某些误解。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性,是客观的,但这并不是说人们现实的生活方式没有优劣之分、美丑之别,而某些相关思想认识则以人的绝对自由为依据,片面强调“每个人各有各的活法”,这就易于为一些颓废落后行为打开方便之门,甚至成为荣辱倒置的“辩护词”。再如,主体性思想观点在某些人中的过度膨胀。本来,主体性理论在于阐释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自觉意识、自我意识在实践和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人的主体性同样是主动与受动,条件性与自觉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然而在某些不当阐释中,人的主体性是与生俱来的,并不是在实践和认识中逐步生成的;它只能为人们所发掘,是绝对自由的,它非但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反而如何规范都会成为主体性发挥所要克服的障碍。因此,道德失犯、价值失据、认知失真,是这种主体性过渡膨胀的必然结论,这就易于导致人们对社会生活中的是非观念陷入混乱,并釜底抽薪式的导致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荣辱观念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值得认真对待的。

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与大学生成才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罗洪铁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期间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八荣八耻。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校大学生的荣辱观如果按照科学的程度来分,可分为三个层次:社会主义荣辱观层次高的是少数;中间层次的是多数;层次低的也是少数。总的来讲,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不仅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而且正在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他们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生力军。从大学生的数量和他们未来的重要作用看,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但是,目前大学生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在对待祖国、人民这样一些在老一辈人心目中非常神圣而崇高的观念,在一些大学生心目中淡漠了。他们对个人利益想得多,而对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利益却想得少,甚至根本没有考虑;有个别的学生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害怕吃苦,不愿艰苦奋斗的错误观念,在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学生,忘记了自己肩负的历史重任,对政治活动不感兴趣,对专业学习和能力培养提不起精神,整天在校园无所事事,白白消磨时光,有的连自己的学业都无法完成。在大学生荣辱观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妨碍到他们的成才,而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问题。

大学生未来地位的特殊性和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决定了对他们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结合高校的实际,针对大学生在荣辱观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参观考察、听英雄模范作报告等方式,加强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的教育。用科学的荣辱观理论武装他们,用先进人物在科学荣辱观指导下表现出来的优秀事迹引导他们,用我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励他们。大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