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 学习交流

明荣知耻是立德之基

发布日期:2006-04-21    浏览次数:

正确的荣辱观要入脑入心,需从培养“四心”入手,即具有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

明荣知耻是立德之基

——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黄志坚教授对话

本报记者 刘好光

为什么要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

记者: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提出“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及学校师生都认为讲得及时,非常重要。请谈一下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黄志坚:“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是对当今社会被多元化模糊了的主流价值的重申,指明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内容,同时也为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指明了立身之本和立德之基。

记者:您对“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及当代价值作了概括。我们如何理解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是它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黄志坚:首先我认为,“八荣八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纽带。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思想基础,即全体人民要保持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一个精神缺失和价值观迷乱的社会,只能频生动乱,很难和谐;一个荣辱不分和是非颠倒的社会,必然充斥着尔虞我诈,没有和谐可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我们不善于自律,价值取向就很容易流于世俗化,道德规范也很容易受到功利化的冲击,和谐社会就会因此失去精神的纽带。

记者:“八荣八耻”与社会文明程度是一种什么关系?

黄志坚:“八荣八耻”是衡量社会主义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衡量一个单位、一个地方或者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八荣八耻”给了我们一个标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在“八荣八耻”的践行上见文明程度的高低。如果不知何为荣何为耻,甚至荣耻不分,那么国家的文明程度和个人的道德修养就会出现可怕的滑落。

记者:从这个意义上讲,“八荣八耻”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的内容,树立起了道德建设的标杆。我的感觉是,“八荣八耻”既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每个人一对照,就知道自己的行为如何了。对此能否结合您的研究和实践谈一下?

黄志坚: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有许多经验,但也有一些教训。表现在有些道德教育只是讲理论,叫年轻人或者老百姓听起来空洞无物,套话不少,缺乏针对性,离现实比较远。而“八荣八耻”可以使道德教育、品德修养的内容具体化、行动化,这对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对树新风、育新人,有很强的指导和教化作用,也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提供了具体的内容。把“荣”和“耻”作鲜明对比,是非、善恶、美丑一目了然,因此有很强的思想震撼力。和大学生座谈时,一位大学生说:“当自己看到胡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这112个字,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皱着眉头、冒着冷汗去审视自己的行为,包括自己的思想,我不想自己的人生中有一个‘可耻’的评价。”

记者:《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于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有一个简明的概括,它与“八荣八耻”是一种什么关系?

黄志坚: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里面,对于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提了20个字:“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八荣八耻”使公民道德规范更加鲜明和具体了。“八荣”是努力追求的高尚目标,“八耻”是万不可为、防微杜渐的警戒线。有褒有贬,有爱有憎,有扬有抑,有倡有否,现实感很强,可以说既切中时弊,又易于理解和遵循。

记者:当代青年应当如何认识“八荣八耻”?“八荣八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黄志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战略举措。当代青年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战略意义并身体力行,既要具有现代的科学文化素质,也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建设起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八荣八耻”对青少年的品德养成更具现实性。青少年可以从这里面懂得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羞辱的,明确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应追求的,什么是应抵制的。这样,可以使青少年知荣辱,明是非,学会如何做事和如何做人。

当今我们社会荣辱观的现状如何?

记者:您刚才谈到了道德建设的可行性和针对性问题。从以往的道德教育经验来看,有效果的教育一定要结合实际,切忌空谈。显然,荣辱观教育不能无视现实,只满足于那些必要性、重要性的阐述。荣辱观教育也不能回避现实,只停留于理论上的诠释和灌输。有效的教育必须面对现实,要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那么,当今我们社会荣辱观的现状是什么样?

黄志坚: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多年来的思想道德教育,明荣知耻的社会风气有很大进步,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道德楷模,这些代表人物既反映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又为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的榜样。这是我们社会的主流。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社会的急剧转型,社会的多元化带来的思想上的多元化,国外的各种社会思潮对我们的影响,再加上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软,因此,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当今社会并非轻而易举。

记者:根据您的调查和分析,影响树立正确荣辱观的问题主要是哪一些?

黄志坚:我认为,主要有五大问题。第一是价值迷乱。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关注度可以说在不断提高。但什么是人生价值?有不少人把人生价值只理解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淡化、淡忘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自觉不自觉地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甚至离开社会价值去追求所谓的个人利益的满足,这样就造成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

第二是是非混淆。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这样的现象在社会上也不是个别的。比如把道德教育讥讽为“说教”,把敬业拼搏的人讥讽为“不懂生活”,把诚实厚道的人讥讽为“无能”,把艰苦朴素的人讥讽为“寒酸”、“老土”。有一位从国外回来的知识精英公然讲,现在还讲什么祖国,我是一个“世界公民”。学术界现在甚至有人发表文章,讲当年的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主要是由于义和团不文明,这简直是是非混淆。

第三是善恶不分。现在为恶的人做了坏事不觉得羞耻,为恶不耻,从善遭拒。如校园中的考试作弊、论文作假等抄袭行为屡屡发生,有些抄袭者对他人的揭露和批评却不以为然,竟然还美化为“高级模仿”,说什么“抄就抄了,有什么了不起”。这是一种典型的耻辱感的丧失。如果人们的耻辱感都没有了,还谈什么善恶,还讲什么诚信、和谐、文明?

第四是美丑颠倒。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有些人分辨不清,甚至把丑恶的东西当作美来宣扬、来欣赏、来追求。有四个表现:一是颂俗贬雅,把一些粗俗的东西当作美来欣赏,而把一些高雅、高尚的东西说成“不合潮流”。二是颂奢贬俭,把奢侈、挥霍、浪费当作时尚来追逐,把节俭、朴素当作“寒酸”来鄙视。三是颂浅贬深,有些人宣扬“远离崇高”,对浅层的东西很有兴趣,而对一些有深度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思维加以鄙视,崇尚“跟着感觉走”。四是颂侃贬搏,就是把一些调侃、游戏人生的东西当作新潮、前卫来追求,而把一些认真、敬业、奉献、拼搏视为过时。

第五是知行脱节。在荣辱观上有一种现象,就是他并不是分不清是非和美丑,道理也懂,只是一到行动就不一样,知行不一,认知同行动脱节。

以上五个问题在不同地区、单位或个人身上存在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甚至有些问题相当严重。我们要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就要勇于面对这些现实,旗帜鲜明地弘扬“八荣八耻”新风尚。

如何将“八荣八耻”落实于行动?

记者: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实践问题,即如何将“八荣八耻”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落实于行动。您认为,应当从哪些方面去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黄志坚:首先是人生价值要正位。我们都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但人生价值在哪里?有些人把人生价值的取向定位于“我”,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分离开来。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就要把人生价值取向定位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上,把自我价值融于社会价值之中,通过社会价值的实现来体现个人自我价值。

记者:这样讲青年人会不会认为又是套话?自我价值必须同社会价值相结合的科学依据是什么?

黄志坚:这决不是套话,是有科学依据的:其一,人生价值具有主客观两重性。每个人作为主体,对自我价值如何实现有主观的评价,但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个人价值还有一个社会的评价,就是看个人对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怎样。因此,每个人的价值体现在社会价值之中,从社会价值中体现个人的自我价值。其二,人的价值最可贵之处就在于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这是人和物的一个重要区别。我们提倡奉献不是空话,一个人的价值正是体现在奉献与索取的比例关系上,奉献大于索取,正是个人价值的体现。

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除价值取向要定好位外,第二是道德良心养成。正确的荣辱观要入脑入心,需从培养“四心”入手,即具有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谈“四心”的具体含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何要从培养“四心”入手?

黄志坚:仁爱心,就是要有一颗爱人之心。“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如果我们有一颗爱人之心,对别人献出爱,别人也会爱你;我们尊敬别人,别人也会尊敬你。爱是人间最美好的感情。树立正确荣辱观不能没有这样一种心理基础。责任心,就是对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单位的事业发展,以及家庭的和睦幸福,都要有一份责任。责任心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也是形成正确荣辱观不能缺少的心理基础。同情心,就是古人讲的“恻隐之心”,当别人遇到困难、受到挫折、遭遇不幸的时候,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心理体验,因而去劝慰、帮助别人。同情心,是产生良好道德行为的一个心理基础。羞耻心就是当做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情,心里感到不安、内疚、惭愧、悔恨。羞耻心,是树立正确荣辱观绝对不可缺少的心理基础。“知耻而后勇”。如果一个人,恬不知耻,寡廉鲜耻,厚颜无耻,还有什么正确荣辱观可言!

记者:您刚才讲的“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这“四心”,在伦理学上就是道德良心。良心是一个人对自己应负义务的道德责任感和对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自我评价能力。道德良心在树立荣辱观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黄志坚:“良心是道德的卫士”,在道德养成中,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判断、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一个人的良心如何,就看他的仁爱心、责任心、同情心、羞耻心是个什么状况。英国近代作家毛姆在其《月亮和六便士》小说中有一段话讲得很精彩:“良心好比是安插在每个人心头的岗哨,时时都在监督着你是不是做出了违背道德规范的事情”,“良心是逼迫每一个人把社会置于个人之上,把个人拘系于社会的一条牢固的链条。”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非常有必要倡导每个人都来重视道德良心的养成。

记者:您在上面曾谈到了道德实践中的知行脱节问题,这可以说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每一个人可能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呢?

黄志坚:这也正是我要谈到的第三个问题。我认为每个人应从我做起,加强行为习惯训练。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为什么脱节?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行为上的原因。要树立和践行正确的荣辱观,就有必要把理论转化为行为,把行为沉淀为习惯,让习惯升华为信念。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我们做一件事情,如果形成了习惯,就可以很自觉,如果没有习惯,就常常会需要外力的提醒、劝告或者强制。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通过行为训练,不断的重复,积淀为自觉行为。“八荣八耻”,从“知道”到“做到”,这中间是有一段距离的,现在非常需要在这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座桥梁就是习惯。

《中国教育报》2006年4月18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