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交流 >> 正文

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发布日期:2007-07-05    浏览次数:

创新高校党建工作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第十五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发言摘登

·完善机制不断创新

■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北京高校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题,积极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

一、明确工作目标,把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放到凝聚群众共同奋斗、建设和谐校园上来

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及教育部党组、北京市委的工作部署,结合北京高校实际,市委教育工委提出了《关于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重点加强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转变工作观念,实现“三大转变”,即党组织向与学校中心工作密切结合转变;向教育管理与保障服务并重转变;向正视党员民主权利、发扬党内民主转变。二是明确工作重点,增强高校党组织为师生服务功能,提高师生凝聚力,合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三是完善工作职能,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统领师生员工思想、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协调各方利益、服务师生员工、建设党员队伍和发展党内民主六个方面的基本职能。四是规范工作流程,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党委工作流程,规范基层党组织和行政、学术组织、群团组织的工作程序。五是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推进高校党代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及党代会代表提案试点工作,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内容与途径,以党内和谐推进校园和谐。

二、完善工作机制,为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实现党对高校的领导提供有力保证

为建立健全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们着重加强五个工作机制的建设:一是工作指导机制。坚持北京高校党建工作会、高校领导干部会、高校组织工作会等一系列会议制度。二是条件保障机制。我们要求各高校除党费外,按照党员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核定党支部工作和活动经费,从学校事业经费中划拨,由院(系)党委(党总支)负责管理和使用。三是激励创新机制。建立了每三年评选一次以市委名义表彰的“北京市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等学校”,每两年评选一次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和创新成果等制度。四是检查评估机制。市委教育工委2003年制定了《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标准》,形成了高校党建工作评价体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五是党建研究机制。多年来,我们充分依托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组织和凝聚北京高校党建研究力量,有针对性地破解高校党建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思想和理论支撑。

三、及时总结和推广基层典型经验,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北京高校有较好的党建工作基础和优良的工作传统,蕴藏着丰富的党建工作资源。近几年,我们先后总结了清华大学等高校党委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狠抓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及时宣传推广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党支部与密云县通过开展“红色1+1活动”探索社会服务方式的新尝试。我们组织实施了“十百千万”工程:即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高校作为牵头学校,首都所有高校参加,分别与10个远郊区县开展对口支援合作;确定103对城镇中小学和远郊区县中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每年选派千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全职支教;组织万名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开展“创业就业,服务贡献”活动。今年,我们总结和宣传了北京大学教授孟二冬同志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毛二可同志忠诚党的事业、为人师表的先进事迹,进一步激发了高校广大党员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

·以党建工作促校园和谐

■吉林大学党委

我校党委结合学校实际,积极推进和谐吉大建设,以党建保发展。

一、明确工作任务,增强建设和谐校园的自觉性

校党委提出构建和谐吉大,要建立和完善四种机制:即公正合理的利益调整机制,活力和创造的激发机制,矛盾和纠纷的消解机制,稳定和平安的维护机制,并强调在构建和谐吉大中,应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二、着力加强基层党委建设,提高构建和谐吉大的能力

校党委认识到,提高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能力,关键是充分发挥基层党委的协调制约作用。为加强基层党委建设,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明晰基层党委的定位和职责,规范和理顺基层单位内部决策机制,明确各方的权力和责任,保证基层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二是建立以考核能力为重点的选拔机制,全力进行换届选举工作,把一批政治素质好、组织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干部充实到基层党委书记岗位。三是完善以提高能力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对新任基层党委书记及党委班子主要成员进行封闭式培训,分期分批派到国内外高校学习、考察、进修。四是建立以拓展能力为重点的研究机制,倡导调查研究,成立党建工作研究会,拨出专款开展党建研究。

三、稳步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为构建和谐吉大提供制度保障

我校先后实施了治理结构与管理体制改革,制定了《依法治校规划纲要》,并在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上通过了《吉林大学章程》。我校章程突出了依法治校、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的理念与特色,突出了师生员工的权利义务和主体地位,进一步明晰了师生员工与学校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层面上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形成和谐稳定的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实施凝聚力工程送温暖工程,把构建和谐吉大落到实处实

施“凝聚力工程”。一是凝练出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由民主的人文精神、开放兼容的认同精神、明德隆法的治校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吉大精神,倡导五湖四海、和而不同的和谐大学生活图景,增强了师生员工的认同感、归宿感。二是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珍爱生命、尊重人权、尊敬师长、爱护自然、热心公益的良好品性。三是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和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全校各部门紧密配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实施“送温暖工程”。积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激发他们的爱校热情和强校激情。如通过提供博士周转房、集资建房等措施来解决青年教师住房问题;坚持“一对一”帮助特困教职工;建立职工互助保险和女职工互助基金;关心特困学生的生活;通过多种方式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落实“阳光工程”;让离退休老同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等等。

可以说,这两个工程的实施,不仅调动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了学校和谐局面的形成,而且也大大提高了党组织的威信。

·稳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

■江苏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

校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和谐校园已成为江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示范和导向。

一、加强指导,提高和谐校园建设水平在

建设和谐校园中,我们坚持宏观指导,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把握方向、制订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能动性,不断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类区别指导。我们针对不同类型高校的实际,提出同中有异、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共建和谐的党建工作思路。

通过考核推进指导。多年来,我省坚持以考核为抓手,将对高校党建工作的指导意见融入到考核内容中,实施高校党建工作目标管理。

通过服务体现指导。我们积极配合省委组织部门落实高校干部“公推公选”工作,指导高校党委换届,组织干部境外研修。服务于解决实际问题,瞄准社会广泛关注的招生就业、扶贫帮困、助学贷款等热点难点,整合全省教育资源,为高校和师生办实事办好事。

通过发展检验指导。我们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用发展的目标凝聚人心。我省高校连续17年保持稳定局面,已受到中央有关领导充分肯定。

二、健全机制,强化院系党组织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基础作用

建设和谐校园,重心在基层。随着高校管理重心下移,院系党组织由学校党委决策的执行者变为院系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一是规范院系党组织设置。我省各高校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和江苏省委“强基工程”的要求,合理设置党支部,形成健全的党的组织网络,确保党的工作全覆盖。二是选优配强院系领导班子。领导班子是院系和谐的关键。我们强调各高校党委要坚持标准、严格程序,挑选出既精业务又懂党务的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干部担任院系负责人。三是健全院系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自1999年以来,我们在全省高校中积极推行院系党政集体领导、分工合作的领导体制,建立了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等议事决策制度。

三、巩固成果,营造团结、奋进、和谐的校园环境

在先进性教育过程中,我省高校形成了一批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我们要以这些优良成果营造和谐的校园关系。

一是积极开展主题创建活动,拓展和谐校园建设内容。几年来,江苏高校党组织开展了“党员责任区”、“党员先锋岗”等创建活动,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逐步形成校园和谐党员有责、校园和谐人人共享的共识。二是努力发挥先进典型表率作用,树立和谐校园建设榜样。2004年以来,我们先后选出教学、科研、管理、学习等岗位上的优秀共产党员标兵30名,组织事迹报告团进校园,开辟网上先进典型宣传报道专栏,广泛宣传先进事迹。三是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校园建设氛围。我们坚持以校园精神引领,校园物态配合,校园行为印证,校园制度保障“四位一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四是抓好大学生党建,维护校园稳定和谐局面。我们把党建工作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发展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学生党建促进校风学风建设

■上海大学党委

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党建工作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基础和组织保证。上海大学党委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在加强和改进学生党建工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力推动了和谐校园建设。

一、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发挥战斗堡垒作用

2005年3月,我校就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召开了上海大学第11次党建工作会议。会议专门下发了《关于切实加强和积极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意见》。在校党委的积极推动下,全校各级党组织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落实学生党建的各项任务。

不断加强和规范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我校坚持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的原则,努力实现“基础课学习期间年级有党支部,专业课学习期间班班有党支部”的目标,2006年底学生支部数同比增长了33%。另外,学校专门设立了研究生工作党委来主管研究生的党建和思政工作;根据各学院的实际情况分别设立了研究生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在校研究生工作党委和所在学院党委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积极慎重做好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学校注重加强对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察培养。2005年,我校党委(各办学点)共举办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40期,结业学员人数3728人。党委组织部门严格发展标准与程序,全校本科生党员比例两年来每年递增两个百分点,今年7月达到11.04%,研究生党员比例达到38.48%。

二、创新学生党支部活动方式,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积极创新学生党支部的活动方式,提高党的工作覆盖面和有效性,学生党支部发挥作用范围日趋广泛。近年来,学生支部丰富了活动内容,提高了活动质量,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成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学生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坚强堡垒。

创新党支部活动形式,扩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范围。改变支部生活读报、学文件等单一形式,丰富教育载体,改进教育手段,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党支部开展教育活动中体现“两个转型”: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一型转向多样型。党支部活动走出学院,走出校门,形成“多渠道、全覆盖”的工作新模式。

强化党员的管理,增强党员的责任感。以党支部为核心,构建一个同心多层的党员管理考核系统,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学生党员的表现被反馈汇总到学生所在党支部,成为党支部考评学生党员的依据。每年学生社团都要反馈约2000余份鉴定材料给学生党支部,作为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评价依据。

三、加强队伍建设,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加强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高素质的基层学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专职委员和学生辅导员队伍,为学生党建工作提供人才保证。

重视学生党支部书记的选拔和培养。学校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党员教师和党员研究生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从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出发,选拔和培养了一批高年级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学校专门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做好对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培养工作。

重视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从2004年开始学校实施了以学生辅导员“岗位职级制”为核心的聘任制改革,根据辅导员的理论、实践等方面的能力,设置了由低到高1-5级辅导员岗位。学校把辅导员的任期定为两年,做到一年一考核、两年一聘任。辅导员每年都要接受学院严格、客观的考核。

重视研究生思政工作者队伍建设。为加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生工作党委在各学院研究生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选聘了一批研究生专(兼)职委员。他们的到来为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活力。

·加强基层党建构建和谐基层学院

■兰州大学党委

作为高校,和谐基层学院是和谐校园的重要基础,建设和谐学院的关键在于基层党建。我校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基层学院党组织先进性建设,为建设和谐学院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提高领导建设和谐学院的能力

学院领导班子是和谐学院建设的决定性因素。我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院的领导班子建设。一是不断深化干部选拔任用方式改革,采取干部竞争上岗的方式,在干部竞争上岗过程中,先作民主推荐,后由校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有关专家和群众代表组成答辩测评委员会,对竞争人选进行专业性的答辩测评。二是优化领导班子的知识结构。三是推行学院党政领导干部交叉任职。四是加强对学院干部的培训。五是加强学院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采取竞争方式,分类建立了学院党务和行政领导干部后备人才库,并实行了后备干部动态管理。

二、加强制度建设,形成有利于建设和谐学院的体制和机制

切实加强基层学院各项制度建设,努力形成利于发挥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既是建设和谐学院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和谐学院建设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我校明确党政联席会为学院的决策机构,学院所有重大事项都要通过党政联席会做出决策,保证了决策的科学性。二是大力推进院务公开。全面推行了学院教代会制度,学院所有重大事项都向教代会报告,落实了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发言权和监督权,畅通了民主管理的渠道,加强了学院民主建设。三是激发最广大师生员工的创造性。我校积极推行学院学术委员会制度、学院领导联系学术带头人制度,充分发挥教授治学作用。

三、加强学院党支部建设,强化建设和谐学院的组织基础

我校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形势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进一步加强了党支部建设。一是及时调整学院党支部设置。依托基层学术组织建立党支部,改变了原来依托教研室或不分学科专业建立教师党支部的方式。依托研究生纵向班级建立党支部,改变了原来不分年级、专业组建党支部的方式。在本科生党支部设置上,在低年级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在高年级按班级建立了党支部。二是健全学院保持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探索实行党员述责答辩制度;建立了预备党员培训和新生党员复训等培训教育制度。三是规范了学院党员组织关系的管理。四是创新学院党支部工作方式和活动形式,积极组织党员参加扶贫支教、保护环境、帮扶捐赠、承诺服务,增强了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涌现出了一批优秀共产党员。

四、加强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建设和谐学院的骨干作用

入党积极分子是建设和谐学院的重要生力军。我校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积极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把广大师生员工紧密地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在发展青年教师入党方面,实行学院党员领导干部责任制。学院党组织负责人亲自与党外骨干教师联系,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争取早日入党。在发展学生党员方面,构建了以学生党建为龙头、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的良好格局。按1∶200的比例选配学生专职辅导员,选拔优秀党员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实行了副班主任制度,开展校院两级党校培训,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加大发展学生党员工作力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设平安和谐的民办大学校园

■青岛滨海学院党委

近年来,青岛滨海学院党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理念,教育学生“要学做事,先学做人”,努力培养合格人才,为构建平安和谐的民办大学校园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德育工作领导体制和组织机构

学院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摆在全院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在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和完善了以院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院长对学生德、智、体全面负责。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各系(部)都相应建立了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还创新了德育管理体制,让德育进班级、让德育进公寓。

二、完善德育工作管理系统和服务体系

为了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形成在全院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氛围,学院由党委牵头建立了德育工作全方位管理系统,借助现代化网络管理方便、快捷的特点,为全院每名学生都建立了诚信档案。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都要体现在档案记录之中。同时,学院还改革了思想品德课考核方法,规定思想品德课程不合格不能补考,不能按时毕业。这种管理系统促使学生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了文明习惯。

学院健全了领导联系学生服务体系,把做好德育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学院建立了特困生救助基金,年发放救助款达70万元,救助特困生1540名。学院通过设立书记、院长、系(部)主任信箱和电子邮箱、公布联系电话等多种方式,畅通信息服务渠道,切实解决学生、教师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

三、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全院45座教学楼、办公楼和公寓,都用带“德”字的词语命名,如“崇德楼”、“贤德斋”、“弘德公寓”等,不仅在学生的心目中突出了德育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学生的行为上树立了人生航标。学院在自然环境中精心塑造人文景观,广场上、甬道边、楼道里,到处都是名人名言、温馨提示,使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学院建立了40多个学生社团,包括政史、文艺、科教、普法、体育等多种类型。每天的课余时间,在大学生俱乐部、学习报告厅、阶梯大礼堂等场馆,也都有各社团在举办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活动。

为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并使读书活动制度化、经常化,学院制定了《关于读书活动的考核办法》,将读书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系统中,并把测试结果计算成学分加入毕业总成绩。学院规定,学生毕业前没有完成读书任务或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按时毕业。14年来,学院每晚都组织全体学生集体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举办了科技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体育节等多种科技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引领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为边疆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石河子大学党委

石河子大学地处新疆,是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我校坚持“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理念,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为边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培育塑造学校精神

作为一所在戈壁滩上创建的现代高等学府,我校是兵团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也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全过程,融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自北京大学对口支援我校以来,我们通过学习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精神和爱国、爱民、进步、科学的传统,形成了我校师生爱国、进取、自强、奉献的共同价值追求和群体精神特征,这是学校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二、坚持以育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多维度育人。充分发挥应用为主的多学科优势,科技服务“入地”,人才流向“最需”,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团结引导师生员工为新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坚持全过程育人。新生入学时,通过学前教育、军事训练、组织参观军垦博物馆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熟悉、认同新疆和兵团,着重进行观念教育;大学期间,把兵团精神教育与新疆历史、地理、人文、风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确立热爱新疆、服务新疆、建设新疆的愿望;毕业前夕,邀请长期工作在新疆、兵团的老校友作报告,组织自治区就业、创业先进事迹报告团和我校优秀毕业生下基层事迹报告会,着重进行榜样教育,激发学生献身边疆的热情。

坚持全方位育人。学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在第一、第二课堂。在第一课堂建设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为重要补充、专业课程教学相互渗透,对兵团精神进行正面灌输;在第二课堂建设中,组织面向农牧团场的支援秋收拾棉花劳动、科技之冬、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学生通过耳濡目染兵团创业者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品格与境界得到了提升。

坚持多层面育人。加强师德建设,引导教师奉献边疆、扎根兵团、教书育人。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育人中的作用。重视学生思想教育,成立了大学生“兵团青年发展研究会”、“三农社”等社团,引导学生主动了解、研究兵团和新疆。注重校园景观的育人功能,兵团事业的缔造者王震将军的塑像矗立校园,校园道路以兵团事业的先驱者、镇边将军张仲翰的名字命名,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兵团精神的熏陶。

三、育人取得丰硕成果,为新疆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为屯垦戍边事业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建校以来,我校先后为兵团培养各级各类人才1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在兵团专业技术人员中,70%以上医技人员、中小学教师,机械领域86%、水利建筑领域50%的从业人员接受过我校培养;在兵团领导干部中,96位厅局级干部、900余位处级干部为我校毕业生。

探索形成内地生源毕业生较高比例自愿留疆的新模式。内地生源占我校招生总数的50%。通过兵团精神教育和西部事业感召,自2002年以来,53%以上的内地生源毕业生留在兵团和自治区就业,2005年高达69.8%,对西部开发形成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引起中组部、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的关注。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始终保持居新疆高校前茅的就业率。我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0%以上,被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获全国就业先进单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