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与领导科学
一、领导的概念
1、领导的含义
在英文中,领导一词的含义为带领、引导,指一种行为和活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领导一词的理解是复杂而泛化的:有时指领导者这一社会角色,有时指领导位置这一社会职位,有时指领导者管理、指挥的社会行为或社会活动,有时抽象地泛指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
在学术上或理论上也是众说纷纭:
领导就是决策和管理。
领导是影响和支持他人为了达到目标而富有热情地工作的过程。
领导就是先领后导。“领”就是带领,就是走在前边,干在前边,身先士卒,“导”就是引导、教导。只有“领”好了,“导”才能起作用。
领导者中心说关注领导者能力,认为领导就是领导者依靠权力和人格所构成的影响力去指导下属实现符合领导者意图和追求的目标。
互动说关注人际相互影响,认为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互动过程中共同实现符合他们双方追求的目标。
结构说关注的是组织结构,认为领导是在一定组织结构中展开的一种特殊活动,领导者乃是这一结构中的一种特殊角色,通过角色权力的运作实施对组织权力的控制,有时结构会成为领导的替代品。
目标说注重的是组织目标,认为领导活动的焦点在于实现一个符合群体需要的公共目标,领导实际上就是劝服他人在一定时期内放弃个人目标而追求群体目标。
领导就是领导者在一定的领导环境下,确定领导目标并带领下属实现目标的过程,也就是说,领导就是在特殊的环境下的决策和用人。
领导者
判断环境 决策目标与方案 动员支持 具体实施
被领导者
反馈及检验
我们认为:领导是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充分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引导和率领被领导者共同实现某种预期目标的行为过程。
关于领导这个概念的内涵应该把握几个方面:①领导的前提是群体生活,单独的个人不能形成领导。②领导主体包括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前者是领导活动的发动者和组织者;后者是领导活动的执行者,其积极程度是领导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领导活动是以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自觉服从为基础的。③领导结构是领导者发动和组织领导活动所依托的体制或规则,在制度化的规则中领导活动才能有序的展开。④领导过程是领导者向被领导者施加影响力的过程,领导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⑤领导手段是领导者调动和激励下属的方式,是领导活动的重要内容。⑥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归宿,规定了领导活动的方向。
什么是现代领导?“现代”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相联系的历史概念。现代领导是与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方式、现代社会发展相联系、相适应的领导。现代领导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应当是决策科学化、作风民主化、行为法制化、工作高效化的领导。
现代领导,现代的含义:现代环境的含义,现代决策的含义,现代用人的含义。
2、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领导(leadership)与管理(management)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具有不同的内涵,同时,它们又具有许多相关性、相似性和相交性。现代领导概念已经从管理中独立出来了,领导高于管理,管理是在领导之下的管理。
管理学大师杜拉克常把管理视为领导的同义语,而实际上许多管理学书上所讲的管理就是领导,许多管理工作就是领导工作。
但管理学的创始人法约尔却把领导与管理作了严格区分,赋予领导更广泛更抽象更一般的涵义。他认为,领导是保证技术职能、商业职能、财务职能、安全职能、会计职能、管理职能这六项职能得以贯彻的保证力量,而管理仅仅是六项职能之一。(1)
管理的实质:
领导与管理是有区别的。领导活动是为社会组织的整体发展指引方向、确定目标,创造条件,促进组织全面发展的创造性社会行为。管理的主要职能是为社会的具体活动确定目标,选择方法,建立秩序,维持运转。领导是一种创新变革的力量,而管理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这是领导与管理的最大区别。具体来说,①领导更具有整体性或全局性,看重整体效益;而管理则更注重局部或部分,看重局部效率。②领导更具有宏观性或战略性,注重宏观上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而管理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更注重微观性或战术性和专业化,容易实现规范化和定量化。③领导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领导的重点在社会组织的决策层,决策层的主要决策者对领导活动的影响比较突出;而管理活动所涉及的社会因素相对简单,管理的重点在社会组织的事业层,管理的具体规律和具体业务对管理活动发生的影响较大。④领导更具有变动性和冒险性,常常用变革的手段打破常规,创造出惊喜来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管理则更具有常规性,注重正常秩序的维持。⑤领导更具有超前性,注重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侧重目标的制定和重大事情的决策;而管理更注重当前性,注重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侧重当前活动的落实。⑥领导更具有超脱性,注重从宏观上把握活动过程,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管理则更具有操作性,注重细节问题,注重管理要素的科学配置和具体的事务性的安排,通过对人财物和时间、信息的具体组合去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换一个角度来看,领导与管理的区别还可以概括为其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目标不同,手段不同,主体条件不同等。
如前所述,领导与管理具有许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容性和相交性。相关性体现在领导是从管理中分化出来的,与管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领导都离不开管理,否则,领导目标的实现就是一句空话;任何管理也离不开领导,否则,管理就会失去目标而陷入盲目性。相容性表现为有些管理理论将领导看作管理的一部分、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就是高层次的管理。相似性表现在有些行为或活动很难区分为领导或是管理,它们既象领导行为也象管理行为;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有时很难将领导者或管理者进行绝对划分。相交性表现为有些行为或活动既是领导行为又是管理行为,二者发生了重叠;任何一位领导者都同时承担着领导和管理双重职能,只是领导层次越高,领导职能越突出而管理职能相对减弱。
此外,领导与统治这两个概念也是有区别的。领导是一个比较广泛的社会概念,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统治是一个政治概念,阶级性很强。这两个概念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根本区别。统治包含着领导,统治者是其所代表的阶级的领导者。但不能反过来说领导者就是统治者,领导就是统治。领导活动是以被领导者对领导者的自觉服从为前提的,而统治则以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无条件服从为前提。领导的主要条件是影响力、凝聚力,统治的主要工具是权力、暴力。
二、领导活动及其特征
1、领导活动的含义
领导活动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运动的结果。而在领导活动中,也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一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一是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由基本矛盾还派生出一些其他矛盾,如领导者内部的矛盾,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领导者的决策与客观实际的矛盾,被领导者的执行与客观实际的矛盾。领导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这些矛盾中运动并不断地解决这些矛盾去实现领导目标。
因此,可以说,领导活动的过程就是缓和矛盾,转化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制定”和“执行”相对分工的现代领导活动中,领导者在战略和决策制定方面处于决定性地位,但被领导者的执行的自愿程度、积极程度直接关系到决策方案能否转化或较好地转化为现实成果。在“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现代领导活动中,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现实的客观环境如果不相适应,就会出现失误,就会犯错误。要比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领导者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驾驭环境的能力。
作为上层建筑领域的活动,领导活动的形式或方式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迄今为止,领导活动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民主式领导、家长式领导、专家式领导三种。
2、领导活动的要素
领导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领导活动不仅涉及领导者、被领导者、还要涉及领导环境和组织目标。领导者要对影响领导活动的诸要素统筹考虑,才能有效组织实施社会活动。领导活动有几个基本要素,即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组织、领导目标、领导环境。
领导者是领导活动中最重要的主体,是全部领导活动的率领者和引导者,其发动作用和主导作用使其在行政活动中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领导者不仅要有正确的领导理念和领导目标,还要能够通过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把这些理念和目标化为群体的追求,领导者必须对群体组织中的成员具有影响力。领导者的基本特征在于借力,借助于个人的职权和他人的知识,来动员和组织群众完成工作任务。
领导活动离不开群体成员或被领导者,被领导者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而是领导活动得以顺利或成功开展的重要因素。被领导者的执行功能是十分重要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离开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沟通和理解,离开了群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全部的决策、组织、检查,就只会沦为空谈,就不可能有成功的领导活动。
领导活动是在社会组织中进行的。所谓组织,是有意识的调整了的两人或更多人的行为或各种力量的系统。任何社会成员都必然生活和工作在某个特定的组织环境中。在组织中,不同人的行为通过领导的作用在方式、时间、质和量等方面都得到了协调。在领导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更好地发挥组织的效率实现群体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领导活动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改造自然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自觉行为,因而有其确定的目标。领导目标是领导活动的引导旗帜和最终目的,领导活动的开展不能没有旗帜的指引,领导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群体目标。
领导环境是领导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任何领导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外在客观环境中即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会受到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心理、习俗等环境因素的限制。领导活动必须利用环境提供的可能,又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制约。开展领导活动应该具有开放意识,努力适应和改造外在的客观环境。
3、领导活动的特性
相对于其他社会活动来说,领导活动具有其独特性。这种特殊性使领导活动具有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点。概括地说,领导活动的特性有以下几点:
权威性。权威指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使人信服或令人震慑的具有支配力的力量、威望和影响。领导权威是一种理性权威,以理性为基础,以法律为依据。根据规章制度推举出来的领导,被赋予职位和权力,形成一定的权威。但权力不等于权威,拥有权力的人不一定拥有强大的权威。权力的重点在于“力”,权威的重点在于“威”,由“力”生“威”要有一个过程。人们服从领导,不仅是对权力的恐惧,更重要的是对权威的认同。领导活动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人们对权威的认同。被领导者对权威的认同,除了合法性等法理性因素外,还在于领导者的能力、学识、品德等个人魅力因素。
全局性。整体发展、全局利益,是最基本的领导理念。领导活动最讲究全局利益,最注重谋求整体发展。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最容易使领导工作陷入歧途。
战略性。领导工作的全局性在一定的意义上也就规定了其战略性。战略是有关整体运作的思想,是指导全局的计划和决定全局的策略。离开了战略性的即根本性的和方向性的东西,领导就会犯错误。
综合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作用使领导工作成为一项综合十分强的工作。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社会,社会分工十分复杂,领导要涉及到方方面面,综合性很强。现代社会中存在各种不同利益的阶层、群体和集团,就是一个群体内部也存在不同利益的分割,领导要综合各方情况,抓住根本问题,平衡各种利益,才能统一思想,实现群体目标。
超前性。超前性也可称为预见性,就是领导者应具有超前性思维方式,在确定方向、制定战略、进行决策之前,通过预见或预测增强领导工作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超脱性。超脱性既是领导工作中的一种间接性,又是一种超然性。它意味着领导工作应该超脱于具体工作之上,同时又意味着领导工作应超脱于各种利益群体之上。领导者,领导活动,都不是组织目标,任何领导活动都是依靠动员和激励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事必躬亲的领导者未必是好的领导者,甚至可以说是不完全合格的领导者。
服务性。领导就是服务,为人民服务,为群体的成员服务,为公共的使命和群众的利益服务,是领导活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是领导活动的本质,对共产党的领导来说更是这样。领导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领导者仅仅是居于特定职位上的民意的代言者和代理者,既要为民众挥旗帜、喊号子,又要为下属端盘子、搭梯子。
三、领导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1、领导学的产生及其标志
在20世纪30年代,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以系统研究经济领域中的领导问题为重点兼顾政治、军事、文教等领域中的领导问题的新学科——现代领导学得以产生。
领导学是从管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学科,其产生的标志有二:一是“决策工作专门化”,即决策从日常的生产、管理中独立出来,或者说决策与执行相分离,直接导致了领导从一般的管理活动中独立出来,从而导致或标志了领导学的产生。20世纪20年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在“经理制”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政策,分散管理”,实际上就是决策权与执行权的相对分离。“曼哈顿工程”一举成功,并非一流的物理学家或技术专家的总指挥奥本海默却在制造原子弹中显示了其非凡的组织领导能力,成为军事科技帅才。卡内基也并不精通钢铁生产的知识和技能,但凭其卓越的领导才能而成为美国著名的“钢铁大王”。二是“咨询工作专业化”,即咨询从决策中独立出来,或者说“谋”与“断”相对分工,使抉择成为领导者的主要工作,直接导致了领导从一般的管理活动中独立出来,从而导致或标志了领导学的产生。智囊团、咨询业的出现和发展,弥补了传统的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的不足,使领导从繁重的、技术化的谋划和论证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于决策过程中的抉择。
2、领导学的研究对象及特征
领导科学是研究领导行为或领导活动的规律、原则和方法的科学。“领导科学就是指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2)领导科学就是领导工作规律的科学概括。领导科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提高领导者的素质和能力,促进单位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与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组织行为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密切相关。
毛泽东同志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考察,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两大类矛盾:一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矛盾,二是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领导者对领导活动矛盾运动的性质、状态、结果往往起着主导性作用而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或矛盾主要方面中的主要因素。因此,研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其特点和规律;研究领导者的主观指导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揭示其特点和规律;以及研究作为矛盾主要方面或主导因素的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功能、作用等;这些就构成了领导科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领导科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包括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多种要素,但其主要内容却是人,其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组织的决策层,以及决策层的主要决策者。领导科学把领导行为或领导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说,领导科学研究领导环境、领导组织、领导体制、领导结构、领导关系、领导职能、领导行为、领导过程、领导原则、领导素质、领导魅力、领导方法、领导艺术、领导效能等方面的内容。本教材就是围绕这些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去探索反映现代领导特点的原理和原则。
领导科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科学的一些特征。其一是综合性强。因为领导活动这一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使得领导科学也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征。领导科学把与领导活动相关的社会其他领域中的科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与领导科学相关性比较大的学科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社会学,人才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以及现代新科学知识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其二是应用性强。领导学本身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领导学的理论付诸于领导工作实践的一门应用科学,实在具体,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现代社会领导活动越来越趋于复杂的环境下,更要求把领导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更好地应用于领导工作的具体实践,实现群体目标。其三是阶级性强。在阶级斗争的条件下,社会科学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领导科学的阶级性显得更加强烈。任何一种领导思想或者领导理论,都代表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都是为一定的阶级服务的。
3、领导学的发展与创新
领导学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领导学的创立。在西方国家,领导科学伴随管理同时产生。领导就是决策和管理,但不是一般的管理,而是在领导者职权范围内实施领导过程中进行的管理活动。领导学作为一门科学,是随着管理学的发展,特别是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行为科学出现后,才逐步形成自己的体系。
第二阶段:领导学理论探索阶段。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管理和对国家事务的行政管理,是领导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领导学的研究和发展,大多源于经济管理科学发展的启示,因而领导学发展的前期与经济管理科学相辅相成,有很多类似之处。领导学的研究者根据泰罗的理论采用目标分析的办法,把领导工作要实现的一个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层次的小目标,为实现每个目标相应地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采取有效的办事程序和工作方法,使各项领导工作也能象工业生产的流水作业一样,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率地进行。美国总统威尔逊针对当时行政工作效率低下的弊端,提出了提高行政领导效能和效率的问题。美国政治学者古德诺和怀特等,相继发现和提出了行政领导活动的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律,主张把传统的行政领导经验系统化和理论化。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新政”后,为了对政府兴办的大工程进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在领导工作的规划、组织、用人等职能之外,又强调了控制、协调等职能,使领导职能更完备,把领导学的理论探索与领导工作实践相结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阶段:把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引进领导学研究的阶段。过去,人们较多地考虑从管理和领导的主要职能方面去提高工作效率,较多地考虑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和作用,比较忽视人的因素以及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际关系,比较忽视领导者与被领导者行为的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后来,一些从事管理学和领导学研究的学者,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最新成就去研究管理和领导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以后又发展成为行为科学。领导学开始注重领导关系和领导行为的研究,积极探索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人际关系,积极探索领导活动中决定人们行为的因素和规律。领导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阶段:领导科学化阶段即现代领导阶段。从20世纪中叶开始,领导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阶段即现代领导阶段。在20世纪40年代,领导学广泛吸收和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的成就特别是定量方法,得到了新的发展。从60年代开始,领导学研究领域中的西方学者又把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用于领导学的研究,把领导活动看作一个系统,是由互相连接、互相依存的各个要素组成的整体,领导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定量地确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后来,领导学的研究又广泛地应用了运筹学的成果并广泛使用电子计算机,将电子计算机逐步普及到各个执行领导职能的部门。现代领导学发展很快。据统计,到1974年为止,全世界已经出版了3万多本探讨领导科学的书籍。
现代西方学者特别是心理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学者对领导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领导的涵义到领导的方法,再到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如何实施领导,提出了诸如“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领导情势理论”等各种理论,逐步形成了西方领导科学体系。一般把1968年美国出版的劳斯托主编的《哲学家和国王:领导研究》一书作为领导科学体系形成的代表作。归结西方学者对领导学的研究,其基本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流派。
一是领导要素理论。这一流派几十年来反复探讨的中心问题,就是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三者相互作用的系统效应构成领导活动的过程。随着领导理论的发展,西方的管理学者和行为学者大都摒弃了只就领导本身去研究领导活动的传统方法,提出了领导三要素,即领导者、被领导者、领导环境的理论,从而对领导活动进行动态考察。在一般情况下,领导者是领导三要素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被领导者行为是领导行为影响的结果。但是,对领导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能作绝对的、机械的理解。有时,被领导者的行为也可能是领导者行为的原因。有些学者很重视对被领导者的激励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模式理论。
二是领导模式理论。这一流派很重视开展领导活动的方式,即领导模式问题。早期的领导模式理论,是一种领导者个人性格决定领导模式理论,它只把领导者个人的品质、特征同领导的效能和效率联系起来,作为阐明和预测领导成效的依据,忽视了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同有效领导的关系。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后,这一流派开始重视从人的心理和行为研究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并由此将领导方式主要划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注重工作任务本身完成情况的领导方式;一种是注重追求领导者和被领导者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领导方式。
三是权变领导理论。这一流派不绝对地肯定或否定某一种类型的领导,而强调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领导类型。所谓“权变领导理论”,就是在对待领导类型的选择时,要因时、因地、因人、因事制宜,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例如,在军事作战单位,应常采用集权型、严厉型领导;在学术科研机构,应常采用分权型、商议型领导;对各方面比较成熟的被领导者,应采取均权型、以人为中心的领导方式;对各方面未成熟的被领导者,宜常采取集权型、严厉型、以事为中心的领导方式。(3)
当前国外领导科学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是:由重视管理到重视领导,由重视权力到重视影响力,由重视个人能力到重视整体能力,由重视方法、艺术到重视领导者的素质和魅力,提倡用企业精神来改革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