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四个如何认识",涉及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理论创新直接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正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必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必将有力地推动我们党在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自去年7月起,本刊课题组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遵照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初步回答了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两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成立课题组,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实践过程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两个问题进行集体攻关,用系列的形式撰写了六篇文章。以《伟大的社会变革与深刻的思想变化》为开篇,从本期开始陆续发表,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批评和指导。
内容提要: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改革的历史进步性决定并确证了人们思想变化的进步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邓小平理论深入人心,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民族精神空前振作,新的进步意识日益增强。只有深入实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从种种思想羁绊中解放出来,正确认识改革和改革带来的思想变化。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光辉的起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两个根本性的转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如何认识这种变化?怎样把握思想政治领域的主流和本质?这是关系到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和基础,关系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关系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课题。
伟大的社会变革
20多年前,即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以后,中国处在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神州大地百业待举,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势,使中国从危难中重新奋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既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广大干部、群众意志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它经历了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核心是经济体制的改革。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在运行机制上,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兼顾效率与公平。经过5年的实践,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纲领,第一次明确规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quot;,并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地制定了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等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标志着我们党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断探索,已经成功地把我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基本调整到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态。
这是20多年改革的最为伟大的成果,这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改革开放所以能够取得这一伟大的成果,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正确制定并贯彻执行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中,经济建设是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保证,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正是因为有了四项基本原则,我们的改革开放才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这种根本性变革虽然摆脱了许多思想上、体制上的禁锢,但是绝不是对历史的全盘否定,而恰恰是在过去革命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目的是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为了使改革开放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发展,为了给经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我们党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强调防范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及各种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袭。我们党明确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要求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突出的地位,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广大干部、群众不仅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奋斗目标,而且保持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创造力。
这就是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党代表人民群众意志、集中人民群众智慧,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在既有政治保证又有思想保证的前提下,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而自觉进行的有秩序、有步骤的伟大革命。正是由于这一伟大革命的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伟大的成就。20多年来,我们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国内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7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2位。发展经济和抵御各种风险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20多年来,我们基本上解决了12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前的2.5亿减少到不足3000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20多年来,我们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成效显著,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祖国和平统一迈出新的步伐,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军队国防建设、外交等等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伟大的改革,翻天覆地的巨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了不起的胜利。实践,20多年来的实践,20多年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雄辩地证明了中国改革的历史进步性。
深刻的思想变化
改革的历史进步性,毋庸置疑地决定并确证了人们思想变化的进步性。正是因为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的改革,正是因为我们党在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所以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既是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朝着明确目标执著前进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既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过程,也是激发人民群众历史首创精神的过程。因而人民群众在充分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同时,也在接受着教育和洗礼;在解放生产力的同时,也在解放着自己的思想;在推动历史进步的同时,也在实现着精神的升华。那么,人们的思想究竟发生了哪些积极而深刻的变化呢?
--邓小平理论深入人心。进入新时期以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回答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怎样继续前进的问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代表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宝贵探索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这就是邓小平理论。这一理论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主心骨和伟大旗帜。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与新的实际的结合中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国内国际大局,自觉确定的思想主题和政治主题。根据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新的实践出发,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以及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到了更高的科学水平。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系统地总结了我们党80年的光辉历程和基本经验,深刻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指明了党在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所有这些,都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构成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没有邓小平理论,就不能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没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就不能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开辟更为光明的前景。
--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信念作为一种真实的价值目标的自觉确认,既具有理性认识的抽象性,又具有感性认识的实在性。一种信念树立得是否深刻、是否坚定,不仅取决于理论的支持程度,也取决于实际的支持程度。我们说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更加坚定,就是说改革开放不仅为它提供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为它提供了更加扎实的现实依据。从理论基础来说,邓小平理论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创造性发展,既纠正了过去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它来源于人民群众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又给人民群众以强大的思想武装。犹如一株参天大树被深深地植根于坚实的大地,从此,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更加牢固、更加沉实。从现实依据来说,在苏东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纷纷失败的时候,中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时候,社会主义在中国却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时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却赢得了更高的发展速度。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民群众时时处处都真实而深切地感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体验着自己作为社会主义主人翁的尊严,沐浴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前景的光辉。据世界银行最新统计,现在全世界贫困人口正在以每分钟47个的速度增加,而在中国,贫困人口却在以每分钟20个的速度减少。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正是在诸如此类的横向、纵向的对比中,亿万人民群众形成了一个发自心底的共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代化的中国。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愈来愈成为社会心理和社会舆论中的热烈高昂的主旋律。
--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为了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我们党明确提出建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如果说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持续不断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则为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注入了强大动力。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项工程已经具备相当的规模。科学理论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支柱;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越来越多的共产党人和其他先进分子的自觉行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成为被多数人接受的价值观念;艰苦创业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得到普遍弘扬;革命传统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纪律教育收效显著。文明城市、文明乡镇、文明企业、文明窗口、文明家庭等等如星罗棋布一般遍及神州大地,孔繁森、李素丽、李国安、徐虎、李向群、王伟、吴登云等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辉的模范人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个古老的文明之邦正在以崭新的文明形象在世界的东方崛起。
--民族精神空前振作。首先是民族的胸怀更加开放。我们中国是东方大国,我们中华民族是胸怀开阔的民族,在历史上曾以厚德载物、海纳百川的兼容精神著称于世。但是自明万历以后,由于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推行了一种闭关锁国的政策,使我们离开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我们又失去了对外开放的条件。进入新时期以后,我们党审时度势、抓住历史机遇,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从而恢复并极大地发扬了我们的泱泱大国的风度。20多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充分说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点上,打开大门搞建设,大胆利用国外的资金、先进技术,大胆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大胆地学习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把对内搞活与对外开放结合起来,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选择。而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东南沿海还是西北边陲,"吸引外资"、"开拓国际市场"、"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我们"等等都是热门的话题。这充分说明:扩大开放已经成为人们普遍采取的精神形式和行为方式。其次是民族自信心大大增强。由于中华民族在近代曾经备尝蹂躏和屈辱,所以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人民中间有着格外特殊的意义。早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时候,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就曾豪迈地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quot;(《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61页)如果说过去革命的胜利和建设的成就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稳固的基石,那么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则在这一进程中实现了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跨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国际影响的不断扩大,一种民族自豪感在中国人民的心中便如逐浪一般涌起。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之秋,在"神舟"号飞船划破云天之际,在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之时……哪一个炎黄子孙能不流下激动的热泪!这种与日俱增的民族自豪感,必然要转化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抗议美国侦察机撞毁我飞机两场重大的国际政治斗争中,中国亿万人民同仇敌忾,表殖隽送洳磺拿褡逍愿瘛T俅问钦裥嗣褡宓氖姑腥找媲苛摇K孀殴示赫娜涨骷ち遥孀哦允澜缌私獾募由睿颐遣荒懿徊苛业挠腔家馐叮荒懿淮庸矢窬趾褪澜缋返淖晟瞎鄄熘泄奈恢煤颓巴久恕U窃谡庵止鄄臁⒈冉现校颐羌瓤吹搅俗约旱挠攀疲挚吹搅擞敕⒋锕以诰谩⒖萍肌⑽幕矫娴牟罹啵患热锨辶嗣媪俚幕觯秩锨辶嗣媪俚奶粽剑患让魅妨宋颐欠芏返哪勘辏置魅妨说鼻暗娜挝瘛5车氖宕蟊ǜ嫣岢龅姆⒄鼓勘辏浞执砹巳髯迦嗣竦囊庵竞驮竿8菡飧龇⒄鼓勘辏臼兰偷那埃担澳辏鞘迪置褡逦按蟾葱说木稣街辏渲械牡谝桓觯保澳旰偷诙觯保澳旮丶@返闹氐1厝宦涞轿颐钦庖淮松砩稀J辈晃掖⒒豢墒А?quot;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就是踔厉风发的中华儿女发出的激越战叫。
--新的进步意识逐渐增强。改革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又在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进步意识。其一是开拓创新意识。改革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着眼于新的实践、着眼于未来,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必然要成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和行动的一个鲜明特点。从理论创新到科技创新,从经济体制创新到政治体制创新,从小岗村普通农民的创举到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创新之花红遍了改革之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大普及、大发扬,使我们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获得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其二是竞争意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要在兼顾公平的原则下利用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以达到有效配置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目的。这就使得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国家、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形成了相互竞争关系。毫无疑问,这种竞争机制为社会成员普遍提供了一展身手的广阔舞台,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真正落到了实处,从而一扫"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和懒汉作风,整个社会出现了千帆竞渡、万马奔腾的活跃景象。其三是效率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竞争就是效率的竞争。只有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把个别劳动时间缩小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下,力求做到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出,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效率意识不能不像影之随形一样跟着竞争意识出现。如今,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可以看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这说明效率意识是多么普及!其四是民主法制意识。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国家的权力,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权。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法制建设的任务显得更为紧迫。市场经济是平等竞争的经济,要求社会成员成为平等的主体;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要求经济活动和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严格纳入法制的轨道。正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客观需要,正是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我们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随着这一进程的深入,民主法制意识日益深入人心。即使是地处偏僻的农村妇女,遇到不平也要"讨个说法"。这正是我们国家的生气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希望所在。
当然,在这样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思想在进步的同时也必然掺杂、挟裹着一些消极甚至有害的因素。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加。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人们的思想既有向积极健康方向转化的可能,也有向消极病态方向转化的可能。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弱点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反映到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人际关系上来,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中出现的收入不平衡甚至在一定范围内拉大的现象,容易诱发一部分人的不满情绪。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和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会沉渣泛起、死灰复燃。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增加见识、活跃思想,但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乘机而入。有的鼓吹"全盘西化",主张照搬西方的经济制度和政治模式;有的歪曲党和人民的奋斗历史,诋毁马克思主义,煽动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有的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思想空虚、精神萎靡,沉湎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在醉生梦死中打发时日;有的背弃共产主义理想,丧失科学精神,到封建迷信中寻求寄托,甚至成为邪教组织的俘虏;有的笃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以邻为壑、尔虞我诈,甚至发展到反社会的地步;有的崇洋媚外、寡廉鲜耻,为了蝇头小利、蜗角虚名不惜出卖国家民宓睦婧妥鹧希挥械谋Р惺厝薄⑺枷虢┗愿母锟懦只骋煞穸ㄌ取H绱说鹊龋际遣蝗莼乇艿南窒蟆?/p>
正确认识人们的思想变化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人们思想发生的积极变化,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是丰碑,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教材,告诉我们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取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进步;这是号角,鼓舞我们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奋勇向前。但是,在这种公众评价之外,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因为它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们不能不作出应有的回答。
有人认为现在经济上去了,思想道德滑坡了。这就从总体上、本质上否定了改革对于人们思想的积极影响和我们党20多年来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不说是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错误。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消极现象与发生的积极变化之间,是支流与主流的关系、一个指头与九个指头的关系。倘若不是这样估计思想道德发展的现状,我们就会陷入一个无法解脱的悖论。人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改革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如果人民群众的精神素质在整体上出现滑坡,怎么会在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的大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经济奇迹呢?人们不会忘记,1998年夏季,我国遭遇有史以来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洪水滔天之际、生死存亡之间,亿万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万千勇士慷慨报国、视死如归,演出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威武活剧。严峻的考验证明:我们的干部,不愧为人民公仆的称号;我们的党员,不愧为中国工人阶级先进分子的称号;我们的军队,不愧为最可爱的人的称号;我们的人民,不愧为英雄儿女的称号。面对这样铁铸一般的事实,怎么能说是思想道德滑坡了呢?如果人人都似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怎么会有抗洪抢险的胜利呢?要害正在于自己存有深深的偏见,怎么可以厚诬一世之人?
这种把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经济发展与思想道德建设截然割裂的"二元论"观点,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典型表现。森林是绿的,但是会有败叶;大江是清的,但是会有泥沙。改革作为一场社会革命,更不可能是一个无差别境界。它所引发的社会震荡,它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的冲击,是异常广泛而深刻的。正如鲁迅所说:"革命有血,有污秽,但有婴孩。"我们总不能因为有污秽和血而拒绝代表新生和希望的婴孩罢,也不能把污秽和血说成是分娩的本质和主流罢?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看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quot;(《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2页)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的进步归根到底依赖于经济的进步。只有铲除消极思想道德现象产生的经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消极的思想道德现象。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改革带来的经济发展正在剥夺着消极思想道德现象赖以存在的土壤,正在为先进的思想道德的发展准备厚实的物质条件。我们说目前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是前进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就在这里。看不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看不到思想道德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也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事实上,我们党从来都不否定思想道德领域存在的消极现象,而且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估计到了它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可能产生的负作用。这就是我们党一再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一再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因所在。完全可以肯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消极的思想道德现象将越来越少,积极的思想道德现象将越来越多,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景无须悲观。
有人颠倒地看问题,把思想道德领域的消极现象看成积极现象,把积极现象看成消极现象,认为凡是我们所说的消极思想道德现象都是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凡是我们所说的积极思想道德现象都是有碍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个别经济学家甚至把腐败现象也看成发展市场经济的润滑剂。这些人所以产生这种看法,根本原因是像《封神演义》中面孔朝后的申公豹一样,倒退地看待了我们的市场经济。
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二者的区别不仅在于所有制和分配方式的根本不同,还在于发展经济的目的根本不同:一个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的,一个是以榨取剩余价值、无止境地增殖资本为目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必然在意识形态上要求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主旋律;也只有坚持和发展这样的意识形态,才能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意识形态上必然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为主流,必然要滋生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腐败堕落现象。问题已经十分清楚,这些人之所以把我们思想道德领域的一些"痈疽"看成"宝贝",就是因为他们要搞的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他们似乎十分清楚,不动摇人们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不瓦解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就不可能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置换为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然而,他们的这种思想主张和政治主张却没有任何客观的依据。一部世界近代史早就证明:自从资本主义成为世界体系,经济、政治、文化落后的国家就失去了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机遇。如果非要进入那个体系,只能充当国际资本主义扩张资本的雇佣工具,根本就谈不上自身的发展。如果依了这种主张,不但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要遭到毁灭性破坏,经济建设也必然要走上绝路,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无穷的灾难。远的且不说,看看拉美、东南亚和东欧一些国家近年来发生的悲剧,难道不是触目惊心的吗?
事实上,不管哪一种社会制度还是经济体制,都不可能用腐败的道德和行为来作为精神支柱和社会支柱,资本主义自然也不例外。美国是目前最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我们的那些论者心仪的对象,殊不知它也经过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创业历程。早在18世纪资产阶级开发北美新大陆的时候,其信仰是以新教伦理(通过勤奋工作和发财致富来拯救灵魂)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精神。前者造就了坚韧克制、勤劳俭朴、兢兢业业、发达上进的作风,后者则直接表现为开疆拓土、聚敛财富的勃勃野心和无所忌惮的冒险精神。大家都知道富兰克林曾经概括过13种"有用的美德",即不喝酒、沉默、有条理、果断、俭省、勤奋、真诚、公正、温和、清洁、安宁、贞节、谦逊,这在践行中尽管要大打折扣,但毕竟成了当时的道德导向。正是这股蓬勃的朝气,把美国送上了资本主义的峰巅。然而,由于私有制的痼疾,资本主义的创业精神却与资本的积累成反比。积累的财富越多,这种精神就越黯淡。到了20世纪50年代,它终于位居下风,被享乐主义所取代,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骄奢淫逸的景象。对此,即使是一些右翼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感到痛心疾首。美国文化学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就曾尖锐指出:"尽管目前的社会提倡容忍和自由放任,它却不承认自己同历史上的'荒淫制度'的类似性质。"他认为,长此以往,美利坚合众国必然要重蹈古罗马的覆辙。很明显,我们的那些论者的失误,就在于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的结果看成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而又要生搬硬套到中国头上。这说明他们的历史感是多么虚浮而苍白!
这里的启示是非常深刻的:在认识改革和改革带来的思想变化这个问题上,从陈旧过时的观念出发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照搬西方的价值观也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合于客观实际,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大地,深深扎根于亿万人民群众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与时俱进地把握历史的脉搏,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从种种思想的羁绊中解放出来,站在时代的高度,把握历史发展的大势,确定自身的位置,与人民群众一道,作一个历史的促进派。